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按照“挑战杯”赛事整体工作安排,决定启动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级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时尚设计学院全日制在校专科生、本科生。
二、比赛时间
2025年3月19日
三、作品申报
参赛作品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
个人作品:作品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的作品。
集体作品: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四、作品类型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自然科学类作品: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形式参赛,仅限本科生申报。要求论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重点体现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以内。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社会热点形成社会调查报告。选题要突出时代主题、瞄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鼓励跨学科研究,提出具有文理交叉特征的选题;字数限制在15000字以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符合国家政策方针,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能形成作品实物,具有较强的展示度;同时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研究,形成“大制作”。
五、备赛攻略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限本专科生)
侧重考核基础学科的学术探索前沿性和学术性,作品主题围绕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六类展开。建议: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作为根基(1)可与学校及校内专业教师保持密切且深度的沟通,挖掘那些既契合专业范畴又能激发自身浓厚兴趣的潜在课题。(2)可参考“大创”计划选题。“大创” 项目通常经过严谨筛选与前期探索,有着明确的研究目标与可行的实施方案。可在此基础深化研究和实践,进一步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方向。(3)可紧密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各部委科研项目招标等信息源。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名和学术论文
作品类型可是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学术论文,可以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五个组别展开,也可围绕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展开。建议:(1)时事洞察,巧抓先机。深入研读政策文件是哲学社科选题 “指南针”。精细剖析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 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与战略需求。(2)溯源求新,破题立异。坚持独立思辨精神,摒弃那些过于普遍、重复性高的选题。培养深度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不拘泥于既有研究的表层论述,勇于从根源处或多角度探寻新颖选题。(3)脚踏实地,量力选题。不盲目追求 “高大全”,依据自身能力与资源精准锚定选题。
科技发明制作(A/B类)
A类作品大多是科技含量较高、研发周期较长、生产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研发周期相对较短,作品多为生产技术、出行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侧重作品应用价值与转化前景。建议:(1)紧密围绕已完成或阶段性完成作品展开,以实际成果为导向反向驱动选题优化。(2)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本专业知识“把脉问诊”。(3)对于大学新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可先积极参与老师、学长学姐的科研项目 “跟班学习”积攒实践经历。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熟悉科研流程、掌握实践技能、积累项目管理经验,逐步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六、奖项设置
院级比赛设一、二、三等奖,我院将把获奖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的优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