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播美育 曙光赴乡约——尚美曙光志愿队“三下乡”非遗特色课程纪实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5-07-09 21:06:26|浏览人次:2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引导和帮助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盛夏七月,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尚美曙光“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素有“湖南书画第一村”之称的湖南省宁远县湾井镇朵山村,开展以非遗技艺传承与乡村美育融合为核心的特色课程实践。朵山村,这座依山而居、林茶交织的小村庄,虽地处偏远,却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与天然生态资源,为非遗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土壤。

    尚美曙光志愿队围绕蓝晒、扎染与84锈迹纹路三项非遗工艺详细制定了“艺术点亮乡村”系列课程,面向当地村民与留守儿童进行教学互动与创作体验。

    在山间午后的阳光下,孩子们用拾来的树叶、花瓣、剪纸图案进行构图,在铁盐与感光纸的化学反应中,一幅幅蓝白相间的自然画卷缓缓显影。蓝晒不仅是一门传统工艺,更成为孩子们观察自然、记录家园的方式。

    结合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传统布料,团队带领小朋友们亲手折布、打结、浸染,体验中国传统的扎染技艺。那些色彩斑斓的纹样,不仅映出童真的想象,也承载着对乡土文化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创新引入“84+牛仔布料”的特殊纹理实验课程,将生活中常见的布料与84消毒液进行反应,创作出肌理独特的艺术作品。通过实验探索与手工制作的结合,孩子们在艺术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自我。

    村头的小学教室变成了艺术工坊,家门前的空地成了创意秀场。在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中,非遗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亲手触摸、亲身体验的技艺与美感。

    此次“三下乡”非遗课程的开展,既是一次文化的下沉传播,也是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艺术在这里不是远方的象牙塔,而是融入生活的温柔力量。我们用艺术回应乡村的静美,也让非遗技艺在山野间重新生长。